一、 引言
某一姓氏的家譜,按照所錄成員的范圍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包含該姓氏所有成員的家譜,稱為總譜或全譜、合譜、大統譜等;二是包含某一地區或村巷的該氏一支系的家譜,稱為支譜或支系譜、支分譜等。顯然,作為記載家族歷史檔案文件的家譜,總譜是最完整、全面、系統的,其歷史作用和價值也最大,但編修的難度和工作量也最大,特別對于人口眾多,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姓氏來說,當代也許已經無法編出一本理想的總譜來了。我們目前可能進行編撰的大多是一本支譜,而這支譜也正是當今人們普遍關切和最需求的家譜。
如何編好這本支譜,至今各地各有不同的做法。常見的是仿照解放前的舊式家譜運用宋代蘇式和歐式族譜體例進行編修,具體方法在陸發根先生編著的《續修宗譜實踐》一書中已有介紹。然而,我們認為,由于當今時代已經不同于過去,舊譜的形式和內容都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新支譜應在舊譜程式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前進,使之更加科學、合理、富有時代性和歷史文化性。基于此,以下介紹的支譜新模式就是在新時代續譜實踐中一次成功的結果,企望人們推廣應用和促進續譜活動的展開。
二、支譜章節和文字排式
作為一本完整的某姓氏支譜,通常除封面、封底、扉頁、目錄之外,就包含以下章節:
1、序言
2、編撰人員名錄(和合影)
3、編撰說明
4、資助表(捐款人員名錄)
5、某姓氏來歷及始祖簡介
6、某姓氏支系淵源及遷始祖簡介
7、某姓氏支系居住地概況和布局圖
8、某姓氏支系的杰出歷史人物錄
9、某姓氏支系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
10、某姓氏支系的家訓、家規
11、支世表
12、支世圖
13、當代部分宗親成員簡歷表
14、當代宗親成員學位、職稱登記表
15、當代部分宗親成員通訊錄
16、其他(如附錄等)
應該指出,上述章節內容與解放前的舊譜是“接軌”的,舊譜中的基本內容大都能在新支譜中繼續保留,未予保留的部分(常是被時代淘汰而不用或不應出現的內容)也能在“編撰說明”中詳細說明。然而,在形式上或表達方式上,新支譜將完全不同于舊家譜,它將體現出家族歷史檔案文件的新時代特征。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通俗易懂和令人喜聞樂見。
作為一個出版物,文字排式在解放前都采用自右向左的“豎式”,解放后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為便于編排、閱讀和合乎世界潮流,國內(除臺灣省外)印刷品都已改成自左向右的“橫式”,因此,為順應時代和人們閱讀習慣,新編支譜的所有文字(除有版面美化功能的封面外)應一律改用“橫式”,并且,按照我國文件標準化工作的有關規定,應盡是采用規范的表格形式來反映相關內容,以達到簡便、清晰、一目了然的目的。
新支譜版式規格一般采用A4-80g紙,封面、封底都用貼塑軟面、有美觀、大方、儉省、實用等效果。
三、支譜主要章節的說明
1、序言和編撰人員名錄
序言通常請社會名人或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士撰寫,也可以編委會名義寫出,其內容 設有限定,一般是對支譜作出概要性的評述和提出一些期望。
編修家譜是支系族人的一件大事,通常都要成立一個組織班子即編委會(或編撰小組等其他名稱),內設正、副主任,委員和正、副主編等,列出編撰人員的名錄和配以合影照片能夠體現他們修譜工作的責任和業績榮譽。
2、編撰說明和資助表
編撰說明應由主編撰寫。這是支譜付印前對編修工作的詳細說明,它對今人和后人正確使用本支譜都具有重要意義,必須認真撰寫。一般內容包括編撰目的、原則、方法、過程、版式、查閱方法等,特別要說明編撰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其解決辦法,對于某些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更要詳細說明以寄望于后人解決。
資助表可以單獨列出,也可以在編撰說明中列出(包括捐資人及金額),以體現對捐款人的感激之情,也作為一次歷史性的紀念。
3、姓氏來歷、始祖和遷始祖等簡介
過去支譜中一般都設有這些知識性的介紹,實際上,這些知識卻是每個族人十分關心的。因此,新支譜中必須將收集來的相關資料整理成文而輯入。當然,這些資料必須是真實可靠的,若尚有歷史爭議的,也應如實說明。
4、支系家族居住地和杰出歷史人物錄
本次續修家譜距離上次修譜大多已隔80年以上,為了反映家族居住地村巷在近百年內的變遷、應該給出三個年份(如1949年,1979年,2009年)的村巷及其周圍地形的平面布局示意圖,來分別反映解放前、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30年后的居住狀況,如若村巷已經拆遷,則還應給出拆遷前的村巷照片或繪圖,從而給支系族人留下珍貴的歷史記憶。
杰出歷史人物錄主要是轉錄舊家譜上記載的本支系歷代名人、官員及其事跡,必要時應對舊譜記述的文字作出若干評價和訂正。舊譜中所載歷史名人的畫像及像贊也應予轉載。
所謂重要歷史文化遺存也是主要轉錄舊譜中一些有價值的本支系族人所著的詩詞文章。對本支系族人曾擁有的歷史性建筑(如名園、祠堂、名樓等)也應作必要的記述。
5、支系家族的家訓、家規
家訓、家規是家族自己制訂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或規章制度,舊譜中常以條文形式表述,很有歷史教育意義。但其中許多具體內容已顯陳舊。現今“古為今用”,在新支譜中列入切合今日社會的新家訓、家規。仍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值得繼續采用。具體方法是以支譜編委會的名義、仍用條文形式、很簡明有力地提出本支系家族的家訓、家規要求大家切實遵守。
6、支世表和支世圖
這是家譜中的核心內容、自元代起已有蘇洵式和歐陽式兩種體例,形成了具有標準化性質的程式,我們應繼續采用,以便新舊家譜良好“接軌”。但是,由于新家譜采用“橫式”排版,蘇式的“五世一抬頭”的譜例也要有所變化。再考慮到蘇式支世表中每個族人所記入的內容都很簡單,特別適合用國家標準的橫式表格來表述,因此,我們設計來用了如表1形式的全新的支世表。
表內欄目以“世序”為首,其序號與舊譜一致,以實現“一脈相承”。如果無法找到舊譜,不能確定世序號,則可暫以個人信息齊全的太公或爺爺為“X1”號,將來查實了確切的世序號后,再予修正。也就是說,不論有無舊譜,本新支世表都可以運用。
當代大多只有單一的姓名,僅少數人有別名,解放前流行的“字”、“號”等雖名均已消失,故本表將古人的“字”“號”卻歸作“別名“處理,也反映了當代特征。
表內設有“性別”一欄,是當代男女平等,女性上譜的需要,即女子應與其兄弟一樣記入表內,她的配偶(丈夫)也能與其兄弟的配偶(妻子)一樣記入,她的子女雖然姓氏當今大多隨父不隨母,有了改變,但在表內仍與其兄弟的子女一樣記入。但是,本表暫定,她的子女的個人信息不再在下一個世序號內記錄了,以維持支世表“姓名”欄同姓氏的唯一性。為了反映她的子女與她兄弟的子女一樣具有該姓氏的血統和傳承關系,我們在歐式的支世圖內作了完全男女平等,一視同仁的安排。
新的支世圖(見下圖)與傳統的歐式譜例十分類似。除了由豎式改為橫式外,最大的差別是新支世圖中將名世序所有男女族人及其配偶的姓名都予列入,雖然在延續過程中,女性的子孫已改成別姓,但由于該圖左側龍頭位置的首世姓氏已確定為本族姓氏,在形式上不至于會造成百家姓族譜的感覺;它輔以支世表,不僅能更完整地反映支系族人的血統傳承,還能方便于查閱支世表。
7、當代支系宗親成員的三張表(見2.3.4)
設立當代支系宗親成員的學位,職稱職務登記表是為了順應當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新風尚、鼓勵族人遵師重教,奮發有為,做國家棟梁,此表的設立不僅對被記入者有歷史紀念意義,而且對當今所有族人及其子孫后代都具有“比、學、趕、超”式的激勵作用。
當代支系部分宗親成員的簡歷表用于反映當代人的工作經歷和主要業績。在舊譜里除個別突出人物(見上述)外,一段都無記述,其原因也許與古人大都務農,經歷簡單有關。今人職業變動較多,業績也多,有必要作一記載,留下歷史痕跡。現采用簡歷表形式,可取得簡明概要,編排緊湊等功效。所載簡歷和業績都要在自述的基礎上經編委會核定、審定之后方可付印,以確保真實可靠、經得起歷史檢驗。另外,應采取自愿原則,不必強求每人都寫簡歷。在某種意義說:該簡歷表是前述支世表內容的擴展。
當代宗親成員的通訊錄主要為適應當代村巷拆遷,支系宗親散居各處的新情況而設立的。運用此表可以方便宗親之間的聯絡,具有實用性。
四、新模式支譜示例
2009年出版頒譜的《無錫南橋張巷支系張氏宗譜》是完全按上述新模式編撰的,并自行電腦排版,取得編委會認可的電子版支譜后再委托印刷廠印刷和裝訂。它獲得了事半功倍、價廉物美的效果(編排出版總費用僅2000元,每本成本約20元),受到了全體族人的好評。該支譜現已被無錫市圖書館收藏,歡迎借閱參考。
五、結束語
本文比較詳細地敘述了新支譜的章節及具體的編寫方法,特別對蘇式支世表建議改用符合當代文件標準化要求的橫式表格形式,并在支世表和支世圖中來用特殊的安排來貫徹男女平等原則、實現女性上譜。實踐證明,本文提出的支譜新模式不僅切實可行,而且簡便節省,富有新時代特征。不論是否存在舊家譜,這個新模式都可以用來編撰新支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