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遠堂”為余巷馮氏五房長房建造在東巷門外的“馮氏分祠”。占地約300平方米,現在更名為“馮氏宗祠”,已經修繕,恢復原貌。并被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舉行祭祀的場所,也是族人聚首議事的地方。余巷馮氏原有祠堂三處:一是族人共有的“馮氏宗祠”即“倫正堂”,坐落在余巷的中央,現在是余巷菜場;一是五房長房建造在東巷門外的“馮氏分祠”即“追遠堂”,另有“愿學堂”即“竹坡宮祠”,在原余巷小學北側。
“倫正堂”和“追遠堂”的主體建筑格局相仿,都是前后共三進,每進三開間。頭進左右兩側分別是廚房和護祠人員居室,二進為寬敞明亮的正廳,三進莊嚴肅穆,供奉祖先的牌位。二、三進之間,有穿堂相連。正廳和穿堂,匾額高懸,金碧輝煌。
“文革”期間,“倫正堂”被徹底拆除,原址建起了新樓。緊臨小學的“愿學堂”成了學校附設的幼兒園,于2004年修路時被拆除。“追遠堂”做過生產隊倉庫,辦過小工廠。飽受糟蹋,所幸原祠屋未毀,現在余巷馮氏子孫已經把“追遠堂”修舊如舊,恢復原貌,并且以追遠堂為基礎,三祠合一,更名為“馮氏宗祠”。
追遠堂的主體建筑極具特色,二進與三進之間的穿廊式聯結方式為追遠堂所獨有。大門上方的明清戲文木雕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用石灰掩蓋才得以保存至今。門前的抱鼓石埋在田里40年后終又重見天日。追遠堂馮氏宗祠能絕處逢生,躲過那場浩劫,實屬不易,現在經過馮氏子孫的修繕,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余巷乃至整個橫林增添了一景。目前追遠堂已經接待了多批慕名而來的觀光者。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意思是謹慎地對待去世的父母,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的美德。馮氏宗祠取名為“追遠堂”是有深刻含義的。
作者:馮 鳳